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02篇
  免费   670篇
  国内免费   235篇
耳鼻咽喉   570篇
儿科学   62篇
妇产科学   640篇
基础医学   714篇
口腔科学   499篇
临床医学   704篇
内科学   1375篇
皮肤病学   18篇
神经病学   97篇
特种医学   266篇
外科学   1041篇
综合类   1224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276篇
眼科学   846篇
药学   324篇
  4篇
中国医学   145篇
肿瘤学   301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203篇
  2021年   360篇
  2020年   350篇
  2019年   291篇
  2018年   310篇
  2017年   362篇
  2016年   343篇
  2015年   314篇
  2014年   637篇
  2013年   617篇
  2012年   475篇
  2011年   520篇
  2010年   415篇
  2009年   371篇
  2008年   360篇
  2007年   386篇
  2006年   364篇
  2005年   355篇
  2004年   267篇
  2003年   267篇
  2002年   228篇
  2001年   200篇
  2000年   147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0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的患者,在行瓣膜置换的同时联合进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时,在围术期各阶段所采取的护理措施。方法我科从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对8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的患者,实施了心脏瓣膜置换联合双极射频消融术,其中二尖瓣置换+双极射频消融术17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双极射频消融术31例,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双极射频消融术9例,主动脉瓣置换十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双极射频消融术23例。结果本组共11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其中7例为室上速,4例口服可达龙后心率维持在100~/min左右,3例经静脉泵入后心率维持在100~120~/min,上述患者出院时心率基本正常,嘱患者出院后继续口服可达龙;另有4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60次/min,经过停用可达龙,1例心率恢复正常,2例给予异丙肾上腺素0.01—0.05斗∥(kg·min)微量泵泵入,2~7d后心率恢复正常,1例使用心表临时起搏器,2周后顺利停用,恢复正常心率。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出院时维持窦性心律。出院后随访3—12个月,均维持窦性心律,未见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结论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的患者,在行瓣膜置换的同时联合进行双极射频消融术,具有安全、疗效显著、远期复发率低等优点。在围术期各阶段采取正确、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利于促进患者更快的恢复,并有效防止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2.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detection method to evaluate auditory pathway in patients by electrical evoked middle latency response (EMLR) before artificial cochlear implantation, an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operative hearing rehabilitation and auditory cortex functions. Methods: Twenty-three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cochlear implant were recruited. EMLR was measured after adjusting the depth of anesthesia. The electrical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EABR) mode with monopolar stimulation and two-phase alternating current square waves was selected. The parameters of EMLR waveforms were recorded by the EABR measurement system. Nerve response telemetry (NRT) was examined by measuring threshold level (T value) and comfortable level (C value) 1 month after power-on, and hearing and speech development was followed up 12 months later.Results: The detection rate of EMLR was 95.65%. The waveforms of EMLR were comparable to those of auditory middle latency response (AMLR), showing decreased latency and interval but similar amplitude. The induction rate of NRT was 69.23%, which was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EMLR. The EMLR threshold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the T and C values, and were comparable to the T values numerically. The Spearman's r value between EMLR waveforms and CAP scores after using the cochlear implant for 12 months was 0.673 (P < 0.01). Conclusion: An effective detection method to measure EMLR before artificial cochlear implant was established. The thresholds of EMLR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NRT. The method can be useful for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auditory cortex functions and postoperative hearing rehabilitation.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冠脉支架术后应用氯吡格雷和噻氯匹定加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对158例冠脉内支架随机分别应用氯吡格雷75mg/d和阿司匹林300mg/d加低分子肝紊0.5mL/d(CA组n=32)、噻氯匹定500mg/d和阿司匹林300mg/d加低令子肝素0.5mL/d(TA组n=126),测定血栓与止血功能及观察心脏事件、药物的副作用。结果 两组患者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效果和心脏事件发生率相似。药物副作用:噻氯匹定中性粒细胞减少(1.5%比0)、腹泻(5.6%比3.1%)、皮疹(8.6%比3.1%)均高于氯吡格雷(P(O.05)。结论 氯吡格雷在支架置入后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其副作用少,且优于噻氯匹定。  相似文献   
94.
目的 研究结构性心理干预应用于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患者中对其生活质量、自我效能及负性情绪的改善情况。 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给予常规干预的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患者59例(对照组)及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给予结构性心理干预的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患者59例(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护理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的生活质量测定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分情况。 结果 干预前两组各量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测定量表、GS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结构性心理干预应用于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患者中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自我效能,并缓解其负性情绪,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应变率成像(SRI)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局部心肌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应变率成像技术测定28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术后(20±5)d及20例正常人左室壁各节段收缩期、收缩期后及舒张早期的纵向峰值应变率SRS、SRPSS、SRE,计算收缩期后收缩波(PSS)发生率及SRPSS/SRS比值.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缺血节段的SRS和SRE显著降低(P<0.01),PSS发生率,SRPSS和SRPSS/SRS显著增高(P<0.05).冠心病组缺血节段支架置入术前、术后PSS发生率,SRPSS、SRS和SRE的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RPSS/SRS术后较术前显著减低(JP<0.01).结论 SRPSS/SRS比SRS、SRE、SRPSS更能敏感地评价支架置入术后局部心肌功能改善状况.  相似文献   
96.
目的应用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AMM)评价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后左室室壁运动的改变。方法全组45例,为进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PTCA及支架植入的患者,在术前72h、术后72h及3个月时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AMM测量左室短轴基底段(二尖瓣水平)和中段(乳头肌水平)前间隔、前壁的收缩期增厚率及室壁运动幅度。结果45例患者术后72 h及3个月检查显示,LAD对应节段(前壁和前间隔)的收缩期增厚率及室壁运动幅度均较术前显著增高(P<0.05,P<0.01)。结论PTCA及支架置入术能迅速改善狭窄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的室壁运动。采用AMM测量对应室壁节段的收缩期增厚率及室壁运动幅度能准确评价PTCA及支架置入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基于虚拟现实可视化技术的无框架立体定向机器人(CRAS-2型)引导颈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可行性。方法 3例成人颅-颈椎标本,以不同单一椎体作为独立目标分别进行1 mm的薄层扫描,不同的椎体图像序列分组在手术规划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然后对标本的颅颈和上位颈椎切开暴露,以完全暴露同一椎体表面突出的、细小的、唯一的(CT上能清晰显示的)骨性标志为准;在目标椎体的薄层CT图像上,选择突出的、容易在标本上识别的唯一性骨性标志作为空间位置注册点,用5个自由度的CRAS-2型无框架立体定向机械臂进行靶点的注册。将目标椎弓根和侧块作为一个容积块对待,在每一个断层平面上对其进行轮廓的逐层标记。在计算机软件的辅助下进行椎弓根的三维容积重建,确定钉头预达点为靶点后,将可能的路径显示在重建的三维模型上,并在容积块内调整选择合适的路径。利用机械臂对骨性注册点在手术空间和图像空间的测量结果,计算机辅助直接将手术空间中实物结构坐标映射变换到图像空间中去;在手术空间中移动机械臂末端的手术导引探针;当手术导引针图像的轴向与预先设计的轨迹重合时锁定机械臂;在机械臂末端的操作把持平台上,严格按照导引方向细钻钻孔后,插入导向钢针,最后CT复查验证导向植入螺钉的准确性。结果无框架立体定向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植入25枚(部分标本因为下颈椎缺失,未行椎弓根钢钉植入),钢钉完全与规划路径吻合,准确率达到100%。结论无框架立体定向机器人引导的颈椎弓根螺钉植入具有精确度高、操作简便、图像引导直观清晰、经济实用等特点,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8.
目的了解国人寰枢椎侧块关节周围血管、神经的解剖关系,为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准确、安全置入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成人尸体标本20具,冠状面上观察寰枢椎侧块关节后缘周围解剖关系;平枢椎侧块上关节面后缘测量C1、2间椎动脉内缘至颈髓硬脊膜外缘的距离,确定手术冠状位的"安全操作空间";测量枢椎下关节突后内缘的纵垂线与枢椎椎弓上缘交点(G点)至枢椎椎弓根上缘中线延长线的水平距离,确定手术切入点。结果 "安全操作空间"为(19.72±1.84)mm,水平距离为(2.23±0.45)mm。寰枢椎后膜下的静脉丛主要集中在寰枢椎侧块关节的外缘、上方和内缘,其下方尤其枢椎椎弓根上缘的静脉丛稀疏。位于寰椎椎弓根下方、寰枢椎侧块关节内上侧的C2神经根,距颈硬脊膜外缘5~7 mm处膨大成颈神经节,并发出前、后支。结论 G点恒定在枢椎椎弓根上缘中线延长线的内侧2.5 mm处,以此点向外水平旁开2.5 mm,向上推开寰枢后膜,内上骨膜下剥离并沿枢椎椎弓根上缘中线一并剥离枢椎椎弓根骨膜和寰枢椎侧块关节囊,即可显露寰枢椎侧块关节并置入融合器。以此入路在"安全操作空间"内置入融合器,可避免切开寰枢后膜而损伤血管和神经,保证了手术的安全。  相似文献   
99.
目的评价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腔内治疗的32例(43条患肢)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疗效。结果 30例(40条患肢)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较前明显减轻,治疗后踝肱指数(ABI)0.62±0.15,较术前(0.35±0.15)明显提高(P<0.05)。随访时间3~15个月,13例患者仍存在间歇性跛行,2例术后3个月对侧股浅动脉以远部位动脉狭窄闭塞,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后症状缓解,其他病例症状缓解。结论腔内介入治疗下肢ASO短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0.
黄艳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2):273-275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屈光状态的远期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入选我院2013-01/2014-01先天性白内障患儿70例110眼,按患者年龄分为A组(<2岁)、B组(2~6岁)、C组(7~12岁),均进行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比较三组术后角膜曲率、眼轴、屈光状态情况,分析其眼轴变化影响因素。结果:A组、B组、C组术后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与术后3mo角膜曲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和C组术后与术后3mo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mo角膜曲率差异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术后3mo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术后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与术后3mo眼轴长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和C组术后与术后3mo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mo眼轴长度差异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术后3mo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屈光状态呈现近视移动变化趋势,A组术后屈光变化率及屈光度变化显著高于B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后屈光状态呈现近视化趋势,2岁以下患儿表现显著。近视化影响因素主要为眼轴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